「通波仔」手術,即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」,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微創手術,用以恢復冠狀動脈的血液流通,減低心臟病發的風險。然而,許多患者可能會疑惑,手術後是否還需要繼續服藥?手術本身又有哪些風險和可能的併發症?事實上,完成手術後並非代表治療已經結束,術後的藥物治療和注意事項同樣重要。若患者沒有遵從醫囑服藥和改善生活習慣,血管仍有機會再度閉塞。
Q1. 「通波仔」手術有哪些風險和併發症?
A. 首先,最常見的輕微併發症包括顯影劑過敏、術後作嘔,以及手術切口處(通常在手腕或腹股溝)出現瘀傷。幸運的是,這些症狀通常是暫時的,可以通過適當的護理和治療得到緩解。
然而,同時也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併發症風險。例如,手術過程中放置的血管支架可能引起血栓形成,導致血管再次堵塞。除此之外,支架也可能出現移位或狹窄的情況,這些情況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治療。雖然機率較低,但手術過程中也存在感染或出血等潛在問題。
值得慶幸的是,現代醫學技術已經大大降低了「通波仔」手術的風險,但死亡風險和心臟病發風險仍然存在,通常低於5%。這個風險因素取決於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、年齡以及心臟病的嚴重程度。
Q2. 為甚麼「通波仔」手術後仍需用藥?
A. 「通波仔」手術雖然可以有效打通堵塞的血管,但並不能完全消除血管內的脂肪斑塊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患者在手術後仍需要長期服用藥物,以減少脂肪斑塊再次積聚的風險。通常,患者在手術後需要至少一年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,而高風險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。
此外,對於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者,可能還需要服用其他藥物來控制這些併發症,如高血壓藥物和他汀類藥物來控制膽固醇。病人在服藥期間應該遵循醫生的指示,不要自行停藥或減藥。
與此同時,大家也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,例如戒煙、戒酒、適量運動和保持健康飲食,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臟病復發的風險。